Search


#2018台北國際書展
#PART_ONE

雖然沒有...

  • Share this:


#2018台北國際書展
#PART_ONE

雖然沒有跟上第一天的專業人士入場日(暨 #出版親友相認日 #編輯一年當中最有存在感的一天),但我終於還是抽了空跑去看看今年的書展到處打招呼啦~(灑花)

不曉得大家通常是怎麼逛書展的,但我通常是進場之後,先沿著入口動線慢慢往裡面晃,然後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出版社所在位置,或者已經有預計想買的書,慢慢往內移動。

不過,因為當了編輯,很多想看的或重要的書,大概在剛出版的時候就會(透過編輯朋友們,噓~~)先買了XD,所以在這個會場裡面,除了剛上檔的新書之外,通常我的注意力會放在幾個地方:

1⃣ 佈置與空間感
2⃣ 活動內容
3⃣ 折扣

先談談第一點。國際書展是出版圈的年度盛會,出版同業們通常會在這裡具體表現出企業形象,所以,除了傳統的擺攤型態之外,會發現有不少出版社或單位願意多花心思在紛亂的會場內打造一個獨特的,同時具有隔離、識別效果,甚至可以自己舉辦沙龍的空間。當然也包括書展主題國,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們的展覽空間囉。

在這裡,可以很明顯發現出版社透過空間規劃所表現的自我調性和方向。這是一般在書店比較難看到的,關於出版社的面貌和氣質。當然,大家也可以體會一下,不同的出版社所規劃的空間,是怎麼預想讀者的習慣和消費行為。

快手撿折扣的人不會停留太久,需要更醒目的銷售資訊;想交流的人則需要互動討論的時間和距離。現場留多少剩餘的空間,架上擺了多少書,放了哪些資訊,出版社如何預想這個現場即將發生的事情,從動線引導到空間規劃,其中的用心都值得再三玩味。

再者,書展的活動內容如何有別於一般的新書發表會?除了講演之外,是否有不同於平常的對談組合?議題的新、寬廣和縱深?配合特定的主題活動,是否可以連結出新的展覽形式?關於這點,我覺得其實書展還有很多想像和互動的可能性。

最後是折扣。

坦白說這也是書展最令人傷腦筋的事情。假如在現場買了書但還要大費周章自己運回家,縱使折扣可以低到75折甚至7折,那時間跟人力成本是否令人感到划算?

但如果沒有折扣,書展會剩下什麼呢?或者可以這麼問,一場可以讓出版社和讀者都覺得「剛剛好有便宜到/有賺到」的現場交易,會是長什麼樣子呢?

親愛的讀者們,又是衝著哪一點去書展呢?快來這裡留言聊聊你的書展見聞吧!我這兩天也會把一些有趣的佈置跟現場觀察貼上來跟大家分享。

#BTW我真的很討厭雜誌推銷
#特別推薦整個島嶼都是我們的文學館主題展
#聽說週六下午文學沙龍有演講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A編工事中,某社主編,一級斜槓鄉土文青。出版寒冬中依舊想靠著台灣文學、人文史地取一點暖,談一點時事,說一些編輯大小事,「編輯元素表」無限期推廣中。
View all posts